范迪安、李昕、谢玉安、张世军、尹晋华、张广智、贾广健、王颖生、汪中山、赵云龙、黄东升、邵丽共同为展览启幕 高森/摄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在郑州美术馆(新馆)举办。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1807件壁画作品,经过评选,192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19件。展出作品主题深刻、题材丰富、兼容并蓄、异彩纷呈,是五年来我国壁画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反映了现阶段壁画创作的整体风貌与艺术水准。
中国壁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当代广大壁画艺术家在壁画复兴的道路上昂扬奋发,更加努力迎向社会全面发展和文化建设新的形势,更加积极投身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的宽阔空间,使壁画作为公共艺术的大型画卷,展现出时代的风采。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表示,当代广大壁画艺术家以大视野、大情怀、大手笔“向壁图强”,展出了一批在主题内容、艺术内涵,特别是艺术语言的表达上都具有创新特征的作品。范迪安认为,本次展出的作品呈现了三个特征:一是在创作的题材上,涵盖了人文历史、革命斗争、祖国建设、民族团结、生活风貌每个方面,突出地反映了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二是在形式语言上开拓进取、锐意创新,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的新趋势;三是壁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体现出老中青结合的梯队结构。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贾广健参观了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深感震撼。他和记者说,展览不仅作品质量上乘,代表了当代壁画和壁画研究取得的重大成果,而且整个展览的氛围也十分热烈。“展览中,各种新奇且丰富的手法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是展览的一大亮点。我深感此次展览是各学科领域不相同专业的大融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在学术引领方面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的推动使得壁画领域呈现出如此恢宏的气象。我坚信,在学科建设和学术引领的慢慢地增加下,壁画领域的创作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此次展览作品立意深、场面大、造型刻画精、形式语言新,鲜明地展现出当前壁画创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在塑造中国形象、彰显中国精神上也体现出新的文化理想与艺术追求,这令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感到十分振奋。他表示,今天的壁画展是一场艺术的盛宴,展厅里的一幅幅壁画是时间的低语、是生活的诗篇,更是生命的创造,它描绘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多彩画卷,讲述着中国人的家国故事,书写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象,展现着我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我们始终相信在中原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大地上举行的壁画作品展,无疑将逐步推动中国壁画艺术优良历史传统的传承,并将推动创作出具有中国风范、民族特色、时代风貌的新时代壁画艺术。”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尚辉表示,此次展览是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所有展区里展出件数最少但作品体量最大的一个展览,展览关注现实的表达,从客观上反映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成果。此外,入展艺术家立足传统,在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探索壁画艺术语言、借鉴外来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元探索,将城市发展、乡村变化与科学技术有机结合,构成展览中相呼应的亮点。
壁画自1984年成为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独立设置的美术种类,2004年在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设立独立展区。历次展览都得到了广大中青年壁画艺术家的高度关注和踊跃参与,投稿作品数量屡创新高。
其实,壁画不是以材料来划分的艺术类型,而是通过用途和功能来进行界定的艺术门类。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主任王颖生表示,壁画作为绘画中的“重工业”,属于重大题材创作的画种,某一些程度上承担着“成教化,助人伦”的功能。当下,壁画出现在机场、码头、车站、地铁等公共空间,集中反映各地的风土人情,跟大家的日常生活很有密切的关系。在此次展览中,涌现出很多青年创作者,他们以新颖的理念和技术,借助广阔的艺术视野和创作平台,创作出一批壁画佳作,展现了当下壁画艺术迸发出的无限活力。希望更多跨专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进一步壮大中国壁画的创作力量,推动中国壁画事业取得更多新成就。
展览现场,我们既看到了年逾八旬的功成名就的老壁画艺术家,也看到了许多“90后”“95后”“00后”的新锐作者。能预见,展览涌现出的这一大批青年创作人才,为壁画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必将成为创新创造的主力军。在中国城市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的新背景下,中国壁画事业将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展现其独特的魅力。
《美术》杂志副主编、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秘书长盛葳看了展览以后,非常兴奋和喜悦,“不管是跟以前的各届美展的壁画展相比,还是跟这一届美展其他画种比较,壁画展区都非常棒,有自己的特点。首先,我观察到它征集了不一样的地区、不同年龄层次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很多是中青年画家的作品,他们的占比是有增加的。第二,看到作品题材、主题、材料、形式、手段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从题材和主题上讲,它跟其他的展区还是有些区别,没有集中在一些热门主题上,体现了他们的自我性和自主性”。
作为主要的参与者与组织者,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杰全程参与了两届壁画展的筹备工作。刘杰和记者说,与上一届相比,这一届的壁画展在多个角度都不一样。在内容上,它更加丰富多彩,作者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许多反映当下生活的元素都在壁画中得到了体现。
的确,本届壁画展览呈现出了诸多亮点:许多作品探索了新材料、新媒介的综合运用,在技法和风格上别出心裁,展现出当代壁画与时俱进的新形态;这次展出的作品比往届更多,在创作上注重与建筑空间、公共空间紧密结合,与环境和谐统一,形成美的整体情境。中国壁画学会会长孙韬注意到,这届壁画展作品相较于以往,有着显著的不同。无论是已经“上墙”的作品,还是实验性的壁画画稿和模拟壁画作品,都最大限度地考虑了壁画上墙的外因,这一点比以往更强调了壁画的特点。
记者了解到,本届壁画展览征集的作品涵盖壁画作品、壁画复制作品、模拟上墙实验壁画作品、环境动态视频上墙壁画作品四种类型,在作品征集细则中便特别提出了“上墙”的要求。据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齐喆的统计,本次展览中大概有三成的作品已经实现“上墙”。齐喆表示,这次展览作品特别强调要“上墙”,即使只是模拟“上墙”,这凸显了壁画与其他画种的最大区别——它的建筑属性和空间属性。壁画作品与建筑和空间紧密相连,同时在主题的宏大性、材料的多样性以及社会服务的公共性等方面,其特点都得到了特别鲜明地呈现。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处长于洋同样看到,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最为前沿、最为全面的壁画作品,尤其是出现了一大批已经“上墙”的壁画作品。于洋表示,从某一些程度来说,壁画作品“上墙”意味着它们已经接受了来自人民群众的鉴赏和评判,能更充分地展现壁画之美,进一步发挥壁画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未来价值。于洋认为,当下,应该不断强化壁画作品的“上墙”功能和“题壁”传统,彰显壁画在当下的时代使命,进一步厘清壁画的边界,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广大美术工作者只有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创作出真正的隽永之作,经受住人民群众的检验。”
此外,齐喆和记者说,此次展览还有另一个有必要注意一下的特点,那就是展览增加了新媒体艺术的元素。“我统计了一下,虽然入选作品中新媒体艺术的数量不大,只有四五件作品是数字媒体和多媒体介入到传统的壁画材料中,但这几件作品就像小小的禾苗,我们很希望它们在未来能够茁壮成长,为我们壁画的边界开拓一个新的走向。”齐喆表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视觉欣赏方式,这个时代的人对新媒体的东西更为敏锐。因此,我们的创作者也要紧随时代和人民的需求,主动介入这样的领域。新领域并不是洪水猛兽,我们要主动地运用这些新领域,让壁画与时俱进,与这个时代产生更紧密的关联,让壁画成为服务人民群众的一种艺术形式,这是所有壁画家内心永远的追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和审美的变化,壁画的边界不断拓宽,内涵与形式也在持续地丰富和创新。在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王赞看来,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是一次很丰富、很值得研究的展览,是五年一次美术人为全国人民奉献的文化盛宴。此次展览中展现了非常多元的手段和方法,既有传统技术语言的表达,也有更多新型材料和技术语言的加入,为壁画带来了繁荣、令人振奋的局面。王赞观察到,从十三届到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广大青年美术工作者抱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主动性,为五年一次的国展带来了意义深远的探索。“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没有探索就不可能前进。虽然前进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重点是我们如何能够走出这一步。”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